行走在沟壑纵横、墚峁交织的黄土高原,那些与黄土浑然一色的窑洞,是千百年延续下来的民居景观,是依托黄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筑。
行走在沟壑纵横、墚峁交织的黄土高原,那些与黄土浑然一色的窑洞,是千百年延续下来的民居景观,是依托黄土高原生成的特殊建筑。它或依山靠崖,或妙居沟壑,取之自然,融于自然。
初春时节,沿着弯弯曲曲的山路,走进内蒙古南部清水河县一座座窑洞村落。那些旧窑洞,简易的木门窗、立面的石墙上镌刻着被岁月冲刷的印痕。窑洞里,一盘土炕,一张被磨平了棱角的木桌,一盏锈迹斑斑的煤油灯,留住了乡愁记忆。
保护传统民居窑洞,弘扬窑洞文化,清水河县的窑洞展现出新的气象。黄河岸边的几个村落,窑洞已成为开发的旅游资源。老牛湾村、大阴背村等村的一户户窑洞“农家乐”、窑洞餐馆、窑洞宾馆等,让游客感受到了原汁原味的窑洞生活。有关专家认为,窑洞资源的开发不仅带动旅游产业发展,更为传播窑洞文化开辟了重要的途径。通过这种方式,让人们了解窑洞历史,感受窑洞文化,正是窑洞开发与保护的本质意义所在。
“天下黄河九十九道弯……”黄河呈“几”字型从内蒙古过境,蜿蜒至清水河县,然后缓缓从长城脚下往南而去。
来到清水河县西南部黄河岸边窑沟乡的一个小山村,只见村民大多住在依坡开凿的窑洞里。一不留神,便会踱上人家的屋顶,粗瓷水缸敲掉底,翻过来扣在窑洞顶,便是现成的烟囱,独具特色的窗花更是随处可见。
窑沟乡曾是清水河县最大的陶瓷生产基地,这里可用于烧制陶瓷的优质陶土储量大。远望被黄土丘陵环抱的乡村,利用残次缸罐垒砌的窑洞、院墙和烟囱比比皆是,就连房前屋后的小树苗也用残缸套起来。
“清水河县陶瓷生产历史悠久。虽说这里山高沟深,但过去生产的陶瓷却远近闻名,故有‘塞外瓷都'之称。” 清水河县民俗专家李巨说。
清水河窑洞文化、石匠艺术历史悠久,居民石砌窑洞,多就地取材,石质坚硬,色彩明快,窑面砌石雕刻精美,石刻花纹造型讲究,足可以与延安窑洞媲美。窑洞冬暖夏凉,窗户上贴窗花装饰,窑内用白泥刷墙,平整石块铺地,红浆勾缝。
清水河县民居窑洞择址讲究“背山面水,负阴抱阳。 ”村民在窑洞宅边、村落植树造林,美化家园,可谓“绿树村边合,青山郭外斜。”
“原面上的窑洞以天圆地方的理念构图,且下沉式窑洞又以藏而不露,含而不吐,隐而不显,围而不闭,妙居沟谷。有见树不见人,见烟不见村,进村不见窑,路在窑上过,窑上长稼禾之景观。”李巨说。深入黄土怀抱,留宿窑洞,白天听鸟语狗吠,入夜仰望浩瀚星空,颇有“山气日夕佳,飞鸟相与还”之妙。
窑洞与大地融为一体,只有向阳的一个立面外露,俗称“窑脸”。“建筑立面反映出拱形结构的受力逻辑及门窗的装饰艺术,展示了窑洞的个性。从简朴的草泥抹面到砖石砌筑‘窑脸',再发展到木构架的檐廊木雕装饰。”李巨说。在石坡村、老牛湾村看到,村民将“窑脸”精心装饰,独具地方特色。窑洞院落或窑房混合院落的拱形门洞、门楼,也是清水河传统民居中重点装饰的部位。
据了解,清水河县传统民居有3种,一是土质坚硬的地方,打土窑洞。二是用石块砌窑洞。三是用砖木或混凝土盖房。在清水河县的农村,砌窑是一件大事。修建之前,主人要选择一个好日子。在砌合拱形窑顶时,要燃放爆竹,贴上对联,做油炸糕招待客人。到了搬家的日子,要在原居住地做一块生面饼,并烙熟一面,到了新家后再烙熟另一面,这种习俗为烙“翻身饼”。搬到新窑洞后,主人要设宴庆贺,必须吃油炸糕,当地有“搬家不吃糕,一年搬三遭”的说法。
“清水河县特殊的居住生活环境,孕育了独具地域特色的民俗文化。这里的民间艺术与窑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,如窗花、骡驮轿婚俗、踢鼓子秧歌、瓷艺等。”李巨说。
骡驮轿婚俗是清水河县山区独具特色的娶亲风俗。它始于明末清初,流传至今,已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“骡驮轿”由两头骡子一前一后驮架着轿子而得名。娶亲时,驮轿的骡子头系红缨,脖挂铜铃。迎亲的队伍披红挂绿,在“鼓匠班子”欢快地吹打声中,热热闹闹地走向窑洞……