铜镜一般是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。在古代,最早的商代是用来祭祀的礼器出现,在春秋战国至秦一般都是王和贵族才能享用,到西汉末期铜镜就慢慢的走向民间,是人们不可缺少的生活用具。
铜镜制作精良,形态美观,图纹华丽,铭文丰富,是中国古代青铜艺术文化遗产中的瑰宝。
随着生产力的不断提高,贵族的审美需求也在逐步提高,因而他们已经不满足于样式单一的铜镜,这也促成了铜镜多样化发展的必然性。
古代有三种比较出名的铜镜,还有一种看似不起眼却也有深度文化内涵的铜镜。它们究竟都是哪些种类呢?

汉代透光镜
汉代透光镜号称是“汉代铸镜工艺的里程碑”,透光镜不仅具备普通铜镜的光滑镜面与纹饰,还能在阳光直射下,于墙上反射出背面的花纹与铭文,这对于现代人来说,简直是匪夷所思。由此也能看出汉代时的工匠们,已经能很好的掌握并应用光学原理,并运用成熟的冶金技术将其完美结合。

挂孔镜,
挂孔镜的得名源自于其镜上独有的小孔,西汉早期的四叶蟠螭镜,雕工细腻曲线流转,边缘还留有一孔洞。经专家细致研究发现,该孔洞并非锈蚀所造成的,而是人为专门钻出的孔洞。

唐代诗画镜
唐王朝是我国历史上最繁盛的时期,唐代贵族的生活更是奢华典雅,铜镜的样式也较为繁复。在唐代的铜镜款式中,不仅有菱花式、葵花式及有柄手镜,纹饰结构也出现了对称式、散点式、单独式、旋转式等等,此外还有不少附庸风雅的贵族在镜子上铭文诗歌,以达到点缀生活的目的。

唐瑞兽葡萄镜。该镜铸工精细,构图完美,纹饰清晰,瑞兽禽鸟生动活泼。枝条柔长,花叶舒展,果实丰硕,组成了一幅优美的画面。2010年香港珩隆国际拍卖有限公司秋拍,一件唐代海兽葡萄镜以超过700万元成交,打破了铜镜拍卖的纪录。
瑞兽葡萄镜也称为海兽葡萄镜、海马葡萄镜、狻猊葡萄镜。出现于初唐,流行于盛唐,即从唐高宗到唐德宗时期。从史籍来看,葡萄是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时带回中国引种成功的,当时的丝织物上就出现了葡萄花纹。
唐代铜镜在造型上已突破了汉式镜,如葵花镜、菱花镜、方亚形镜等。图案除传统的瑞兽、鸟兽、画像、铭文等纹外,还增加了表现西方题材的海兽葡萄纹,打马球纹等。
盛唐以后,以花为主,多为吉祥图案,自由豪放,清新活泼,表现了大唐帝国蓬勃向上的精神面貌。装饰方法有浮雕、彩绘、镶嵌、鎏金等到,出现了金银平脱、螺钿镶嵌、涂釉、涂漆等新工艺。
唐代是我国铜镜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。铜镜铸造无论制作工艺,还是装饰图案都别具特色,显示了我国古代手工业者的聪明才智,在我国青铜铸造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,是中华五千年文化艺术宝库中的一朵奇葩。
镜背主装饰区分内外两区,内区为一圈宽边内向连弧纹,外区装饰云雷纹和弦纹,云雷纹以多个同心圆形态显现,之间以多道弦纹相连。钮座这四叶纹,在四叶纹间有“常宜子孙”四字铭文。工艺极为精密,可谓巧夺天工。它既是优美的工艺佳作,又用艺术纹饰表达了祈福的含义。

此镜以精铜所造,镜背鎏金保存情况良好。镜面圆形,打磨极为光滑,照影清晰而柔和。背面施淡蓝色珐琅釉为地,满饰缠枝莲纹,中心有黄铜按钮,边缘以铜圈隔出花边带,深蓝地上亦饰小朵莲花,与缠枝莲图案呼应。纹饰构图繁密精致,圆钮与外区环纹的搭配又调节了内区满地缠枝莲的紧凑布局,从而形成富于节奏的置陈变化。框做菱花形,色泽沈穆厚重,包浆润泽,满雕卷草纹,连绵不绝,团团如意。花纹线条细腻雅致,工艺臻熟,流畅自然。背面无花纹,鎏金厚重。全器气息富丽华贵,鎏金灿烂,釉彩鲜明,使镜面于富贵之中又呈现出形制庄重、质朴自然的仿古之风。此镜置于室内,光华耀目,低调奢华而满室生辉。如此硕大的铜镜造价高昂,极为难得,视野广阔,非一般小铜镜可比。
华夏民族自古以铜镜照容装,并以“镜”为文、为图、为诗。例如明朝重臣张居正所作诗文“明镜照我心,日月佑圣君”等诗词。铜镜从四千年前就已出现,历经齐家文化、商周文化、到唐朝制作工艺更是达到空前高的水平。到清早期,由于传教士从西方引进了“水银玻璃镜”到中国,铜镜才退居使用性质。但在皇家内廷却将之发展成御赏装饰品,制作并摆置于宫廷重要场所,以达到皇帝所期望的“勿忘古、勿忘本”的意义。是次拍品“康熙御制铜胎掐丝珐琅仿古缠枝莲纹大铜镜”就是在康熙皇帝的“索古、好古”思想之下,由宫廷造办处所承造的一件掐丝珐琅重器。其因某种特殊情况流落异乡至今,饱经风霜。早年在法国由知名古董商C.T.Loo公司在1933年改制成桌子的桌面,贩卖于法国私人藏家,后经多位名人收藏,今能重现拍卖场实得来不易也。

圆形,圆钮。钮外饰两只展翅凤鸟首尾相接环绕。双凤神采奕奕,体态丰盈,羽翼饱满,展翅高翔,头顶冠羽,昂首曲颈,喙微张,似啼鸣,羽毛片片可数,尾羽繁复多变,自然卷曲,尽显柔软质感。此境双凤纹饰精工细琢,整体造型生动自然,双凤纹饰如此细腻者应为仅见,且镜体硕大厚重,铸造工艺精湛,纹饰繁复华美,当为此类镜中之极品。白光,保存完好,品相上佳。
铜镜有着几千年历史,横跨广阔疆土,纵穿几十个朝代,融合了多民族文明,从距今3000多年前的商代到百年前的晚清,历代铸镜不止。齐家文化遗址出土的铜镜更把铜镜史推到史前4000年,铜镜史更被细化到了商周、春秋战国、秦汉、三国两晋南北朝、隋唐、两宋、辽、西夏、金、元、明、清诸代,拍场中还出现了日本铜镜。但我认为,如果不想开古代铜镜博物馆,不必代代都收,朝朝皆藏,只宜从春秋战国、秦汉、隋唐三个阶段入手,研究民俗的藏友可多关注两宋、元、明、清诸代铜镜。
春秋战国的铜镜多集中在战国时期,如“山字纹镜”“羽纹镜”“云雷纹镜”“花叶纹镜”“龙纹镜”“变形蟠螭纹镜”“连弧纹镜”“镂空龙纹镜”“菱纹镜”“猴纹镜”“凤纹镜”等品类,春秋时期的铜镜不多见,除类似绳纹的“龙纹镜”偶见外,其他品种很难见到。
两汉时期的铜镜上,各式各样的龙纹,成为铜镜的主要纹饰,另像“四乳四神镜”“半圆方枚神兽镜”“七乳七兽镜”“长宜子孙连弧纹镜”“百乳镜”“四乳四虺纹镜”“神兽对峙镜”“重列神仙瑞兽镜”“四叶八凤纹镜”“神人画像纹镜”“龙虎纹镜”规矩纹镜等,也是这一时期的常见品种。
隋唐时期铜镜种类繁华,但多集中在唐代,铜镜划分亦有初唐、中唐、晚唐之分,隋代铸镜较少,且有年代依据可考。具体种类有“团花纹镜”“十二生肖纹镜”“瑞兽纹镜”等品种。
这些各个朝代的铜镜纹饰品类并不单独的存在,有时往往会相互影响,交相辉映。其中纹饰特殊者,必然存量少,其市场价格高于常品,如战国铜镜上有带人面纹者,数量极罕,收藏投资价值则高于其他常品。
铜镜的存世量并不多,远达不到古代钱币一窖洞出几十万枚同样钱币的程度,收藏投资者只需了解某朝代某种纹饰种类的铜镜较常见,有所选择,如汉代的日光镜,昭明镜数量很多,选择时宜从品好,径大,纹精处选择。